1. 首页>>营销>>新媒体

三问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

8 月 22 日凌晨 3 时 10 分许,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钢绞线断裂事故,导致 108 米钢梁主拱肋垮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截至 8 月 22 日 18 时,事故已造成 12 人死亡、4 人失联,应急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这起事故不仅引发公众对施工安全的高度关注,也暴露了桥梁建设中技术风险与管理漏洞的深层问题。

一、事壁纸 (87).jpg故核心细节与工程背景

1. 施工环境与技术挑战

尖扎黄河特大桥是川青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主桥采用 141 米 + 366 米 + 141 米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结构,一跨过黄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其设计避开黄河河道内桥墩设置,以减少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但也导致施工难度显著增加 —— 主桥采用 “拱梁同步” 架设方案,需通过两侧钢索的千吨级拉力平衡悬臂受力,单根钢索最大索力达 1161 吨,相当于 750 辆小汽车重量。事故发生时,施工团队正在 Q 塔塔顶进行调索作业,通过千斤顶调整钢索张力,为原计划 8 月 26 日的合龙做准备。

2. 夜间施工的技术逻辑

施工方选择凌晨作业的主要原因是钢结构对温度变化敏感。根据桥梁工程原理,钢材热胀冷缩特性会导致杆件尺寸和内力波动,夜间低温环境(通常在 10℃以下)可减少这种变化,提高测量精度和施工稳定性。这种 “夜间合龙” 的惯例在大跨度桥梁建设中普遍采用,但也带来照明条件差、人员疲劳等风险。事故发生时气温约 8℃,符合施工方设定的环境要求,但未能避免突发事故。

二、事故原因的多维剖析

1. 直接诱因:锚梁断裂引发连锁反应

事故直接原因是锚梁断裂导致钢索失稳。锚梁是锚固斜拉索的关键构件,现场可见 4 个锚梁断成 8 截,呈现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技术分析显示,锚梁断裂可能由以下因素导致:


  • 焊接质量缺陷:锚梁作为焊接钢结构,若存在未熔合、夹渣或裂纹等内部缺陷,在高应力状态下可能瞬间断裂。根据焊接工程标准,此类构件需进行 100% 无损检测,但现场调查发现部分焊缝存在明显咬边和气孔。

  • 受力超限:调索过程中若千斤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材料极限。钢绞线断裂位置不在端部锚固区,而在中部受力段,符合过载断裂特征。

  • 材料性能异常:新加工的锚梁若存在热处理不当或材质不均,可能在正常荷载下发生脆性破坏。目前事故调查组已提取锚梁残件送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析。

2. 间接因素:施工管理与风险防控漏洞

  • 应急预案缺失:尽管施工方宣称采用 BIM 技术和智能监测系统,但事故发生后 3 秒内主拱肋垮塌,暴露了实时预警机制的失效。现场未设置自动应力监测和紧急制动装置,导致无法在钢索异常时及时停机。

  • 人员培训不足:调索作业属于高风险特种操作,需持证上岗并经过专项培训。但据参与施工的工人透露,部分操作人员仅接受过简单岗前指导,缺乏复杂工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 工期压力影响:为赶在 8 月 26 日合龙节点前完成任务,施工团队采取 “白 + 黑” 两班倒模式,连续作业导致人员疲劳和设备维护不到位。事故发生前 24 小时内,Q 塔区域已累计进行 6 次调索作业,远超正常施工强度

三、救援行动与政府应对

1. 立体救援体系的构建

事故发生后,青海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形成 “空中 + 水面 + 陆上” 全方位救援网络:


  • 空中力量:出动直升机 2 架、无人机 15 架,对事故现场进行三维建模和失联人员定位,其中 1 名被困钢架上的人员已通过热成像设备锁定位置。

  • 水上救援:部署 23 艘冲锋舟和水下机器人,在黄河上下游 5 公里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搜索,已打捞出 6 具遇难者遗体。

  • 陆上攻坚:386 名救援人员组成突击队,在专家指导下对存在二次坍塌风险的立柱进行加固,同时铺设临时通道接近被困人员。由于钢架结构不稳定,救援人员需每前进 5 米进行一次结构安全评估。

2. 高层指挥与跨部门协作

应急管理部派出由副部长带队的工作组进驻现场,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省长罗东川坐镇省应急指挥中心调度,并成立由公安、交通、卫健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指挥部。针对救援过程中的难点,指挥部采取三项措施:


  • 技术攻坚:邀请中铁大桥局、西南交大等单位的桥梁专家组成专家组,制定 “分步加固、分段救援” 方案,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 信息透明:每两小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救援进展和事故调查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截至 8 月 23 日,已发布 4 次权威信息,有效引导舆论。

  • 善后处理:设立 24 小时家属接待中心,安排心理疏导专家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安抚,并启动工伤保险快速理赔通道,确保家属权益得到保障。

四、行业警示与未来展望

1. 桥梁建设安全的系统性反思

此次事故为全国桥梁工程敲响警钟,需从以下方面强化安全管理:


  • 技术标准升级:建议将锚梁等关键构件的焊缝检测标准从常规超声波探伤提升至相控阵超声检测,提高缺陷识别精度

  • 施工过程监管:推广 “智能安全帽 + 物联网” 监测系统,实时记录施工人员操作行为和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处置。

  • 应急能力建设:要求所有在建桥梁项目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坍塌事故应急演练,重点检验多部门协同救援能力

2. 川青铁路建设的后续影响

事故导致尖扎黄河特大桥合龙时间推迟,预计将影响川青铁路全线通车计划。为减少损失,建设单位已启动两项应对措施:


  • 工程调整:对未受损的南岸钢桁拱进行加固,采用 “先拱后梁” 替代原 “拱梁同步” 方案,虽增加成本但可缩短工期

  • 生态补偿:承诺在大桥下游 2 公里处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投放黄河裸裂尻鱼等珍稀物种,弥补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行业发展的长期启示

此次事故凸显了大跨度桥梁建设中 “速度与安全” 的平衡难题。未来需推动三项变革:


  • 设计理念创新:探索采用可更换式锚梁结构,降低关键构件失效风险;引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索,提升桥梁整体耐久性。

  • 管理模式转型:建立 “设计 - 施工 - 运维” 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施工过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

  • 人才培养强化: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增设 “桥梁安全与应急管理” 课程,培养兼具技术能力和风险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但其暴露的问题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深刻教训。当前,救援工作仍在争分夺秒进行,事故调查结果将成为后续整改的关键依据。我们期待在科学严谨的调查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管理优化和制度完善,推动我国桥梁工程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让 “中国建造” 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书写基建奇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ouryk.com/xmt/1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